等再次出现在众人眼前的袁绍,已经换了一副模样。

此时的他,穿着杏黄色的箭袖绸袍,外套西域珍宝锁子甲,腰系杏黄丝绦,头服武弁冠,额头上系着白色丧带,手上捏着那柄镶金嵌玉的马鞭,神情庄重严肃。

其这一副打扮自有说话。

袁氏秉承圣王舜之土德,自然衣杏黄,表明他要推翻炎汉之决心。

同时额头上的白色丧带更是表明这一次,家仇国恨一并而举。

袁绍本就身材高大魁梧,前四十年良好的饮食和锻炼,使得他的仪容可称绝顶。

此时一副戎装打扮,更是威严和气概。

袁绍龙行虎步,环视了一眼堂下的谋臣武吏,施然坐在了厅堂上。

他刚坐定,位居一列上首的文士就站了起来。

其人一绺胡须,面色敷粉,神色倨傲,开口就是:“本初,如今各县人手已经回来,共得兵四千,此为兵册。”

说完,此人就要让人将案几一摞摞的兵册抬给袁绍。

袁绍挥手制止,笑道:“不用,子远做事,我向来放心。

这兵册后面就由子远掌管。

没有你的谋划,哪能得此江淮劲兵?”

这个叫子远的士子,自矜一笑,对于袁绍的夸赞也就这样接了下来。

而对于此人的倨傲,无论是袁绍还是下面的同列们,皆已经习惯。

因为此人叫许攸,许子远。

也是如今袁绍的谋主。

如果要概括袁绍的人生的话,在二十年前是他结庐养望的时期,后二十年是他宦游京都的时期。

他在京都的这些年,座上客常满,樽中酒不空,在交友上可比他名义上的父亲还要厉害。

他那名义上的父亲当年不过是为人解烦,而他袁绍却是领导潮流,救援党人,是真正的清流领袖。

而要说这个阶段中,他所交好友自不在少数,但唯有三人却关系重大。

,不臣之迹,暴于行路。

可怜我袁氏一门众,帮扶幼主,皆死于金殿。

我家尚且如此,何问在场诸君?”

说完这些,袁绍起身下来,左持斧钺,右执节杖,悲痛道:“想我出奔前,私面天子。

天子知我袁氏之忠,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。

亲赐我斧钺节杖,让我回乡起兵。

绍汗颜,力薄气小,不能救天子于水火。

每每念此,绍皆面北而泣,恨不能早起义兵。”

“幸诸君用命,如今虎贲并齐,我今我欲起义兵,兴赴京师,内除君侧,外清逆乱。

敢问诸君,与我一道向西否?”

在场文武,尽皆站起,高呼:“愿随主公,兴义兵,伐不臣,匡扶汉室,还于太平。”

共和三年,二月。

袁绍起兵于汝阳,一时汝南震动,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。

旬月,袁绍尽得汝南地,天下侧目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